新華社華沙10月10日電 記者手記|瑪麗是誰——走進瑪麗·斯克洛多夫斯卡-居里博物館
新華社記者夏原一 劉宇軒
波蘭華沙弗雷塔街16號門前人來人往,不時有游客推門進出這棟始建于18世紀的民居。這里便是瑪麗·斯克洛多夫斯卡-居里博物館。
入口處的展覽序言中,館長芭芭拉·戈文比奧夫斯卡向來訪者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瑪麗是誰”。
關于她的傳記資料浩如煙海。1867年,瑪麗·斯克洛多夫斯卡出生于沙俄統治下的華沙。24歲時,她前往法國求學,是當年巴黎大學錄取的為數不多的女性之一,后來成為最早在法國取得理學博士學位的女性之一。1895年,她與志趣相投的法國物理學家皮埃爾·居里結為夫妻,從此有了日后舉世聞名的稱呼——居里夫人。
1903年,居里夫婦和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因發現天然放射性現象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瑪麗因發現化學元素鐳和釙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在諾獎歷史上,她是首位女性得主,也是唯一在兩個科研領域獲獎的科學家。

這是10月7日在波蘭華沙的瑪麗·斯克洛多夫斯卡-居里博物館拍攝的居里夫婦190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證書復制品。新華社記者 夏原一 攝
在戈文比奧夫斯卡看來,“瑪麗是誰”是一道開放題,答案取決于回答者與瑪麗之間的聯結。作為館長,她形容瑪麗是“一條女性力量傳導鏈的開端”。
她告訴記者:“這座博物館由瑪麗的出生處改建,我堅信這里蘊含強大的‘女性力量’?,旣惿谧鹬嘏?、姐妹互助的家庭,她在后來的人生中用實際行動支持更多女性堅持走科研道路?!?/p>
展館中央陳列著瑪麗在巴黎公寓的書案、手稿和筆墨,背景是巴黎鐳研究所的黑白相片。在她多年不懈爭取下,研究所于1914年落成,瑪麗任物理研究室主任。檔案顯示,她的實驗室到20世紀20年代末已接納10余個國家的研究員,女性占比曾達到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科研遺產之一、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曾為新中國培養了多位核物理和放射化學先驅,包括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的何澤慧和她的丈夫、“兩彈一星”元勛之一的錢三強。
瑪麗是博物館守護者共同的力量和靈感源泉。1967年,這座博物館正式開館。如今,近20人的運營團隊中,八成是女性。戈文比奧夫斯卡向記者介紹,展覽按照“女兒、姐妹”“學生”“妻子、母親、科學家”“社會工作者”“波蘭人”“女人”等單元策劃設計。每個身份背后既有瑪麗打破性別偏見的信念和勇氣,也有身邊男性的尊重和支持。其父瓦迪斯瓦夫·斯克洛多夫斯基重視對女兒的教育,是她的科學啟蒙者;皮埃爾重視妻子的科研才能,是真正平等的科研伙伴。

這是10月7日在波蘭華沙拍攝的瑪麗·斯克洛多夫斯卡-居里博物館內景。新華社記者 夏原一 攝
斯洛文尼亞游客納迪婭·帕達爾告訴記者:“瑪麗的故事激勵人心。相比她生活的年代,如今我們擁有更多機會,更應該像她一樣竭盡所能實現自我?!?/p>
博物館在展覽結尾處設置了留言板,邀請來自全球各地的游客寫下“瑪麗是誰”的答案和觀展感受。戈文比奧夫斯卡說,她曾看到一條英文留言:“瑪麗是我的恩人,我父親通過放射治療戰勝了癌癥?!?/p>
記者看到一條法文留言說:“瑪麗是我們的開路人,我在巴黎居里研究所工作了40年?!?/p>
戈文比奧夫斯卡表示,在全球婦女峰會即將在北京舉行之際,她期待女性教育能成為關鍵議題之一?!拔覀儽仨殲榕幦「庸降慕逃龣C會,破除性別刻板印象,讓她們從人生之初就意識到自己的能量與潛力,不要虛擲寶貴的天分。要相信女性可以改變世界,瑪麗就是最好的證明”。





